2018年5月9日 星期三

潛水咖啡最常被問的三個問題

是哪位朋友會收到這包咖啡呢?


(問)無包裝方案真的有用嗎?

 自從推行了無塑方案之後,相當多的朋友都願意共襄盛舉,在 GDP 掛帥拼經濟第一的環境裡能有人呼應真心覺得感動,也會有朋友問我,大環境如此,只有我們在過環保生活有什麼用呢?坦白說,這個問題也常常在我心中縈繞。想來想去,大概就是製造同溫層吧。

 「努力製造同溫層,努力打造舒適圈!」就是我們的最高目標。

 悲觀如我,看到無窮無盡的垃圾問題,終究也會自我質疑,這樣做真的有用嗎?以全觀的角度來說,每年的垃圾製造量只有一去不回頭的增加,以前以為開發中國家是亂丟垃圾大宗,事實上開發中國家在生產過程中製造的垃圾才是令人絕望,個人能做的影響在統計學下完全是直接被忽略的數字,但,不代表做了沒有意義。

 長久的養成了習慣,你會遇見同樣理念的人,生活會變得更舒適,不用為了要不要糾正朋友而彆扭,不用為了吃魚翅的問題凍結餐桌上的氣氛,大家一起用玻璃吸管喝珍奶,一起背購物袋瀟灑的說:「不用袋子,我有載具。」身邊都是同溫層的好處真是數不盡讚不絕阿!

 再說,我們也不擔心使用重複的袋子會幫人家打廣告,因為我們本來就不是人家的對手(笑)。即使開始烘咖啡,到了沒去過的地方依然習慣找找當地的咖啡店,看到好看的豆袋或朋友推薦的店,有時間也都會去踩店尋訪,不管將來會不會開店,都得保有喜歡咖啡的初心和樂趣才行阿!


 另一個常收到的問題是(下一題)喝不出咖啡的香味怎麼辦?

 舉凡的各種咖啡店,都喜歡把咖啡形容的香味無限,好似沒有幾道花香果香就不能算是咖啡。我的看法很簡單。

 「喝就對了。」

 我相信人的味覺是能判斷好壞的,我自己也是從伯朗,美人魚,一路喝到現在連咖啡都要自己烘才行,但我也沒真的擁有杯測師那樣的神之味蕾,也只是個咖啡喝得比較多的消費者。也因此,我婉拒做為咖啡師的邀請,職業和業餘的最大差別在於,做為職業者必須要照單全收所有的快樂與痛苦,而且這痛苦可能會是百倍千倍萬倍的。

 舉個例來說,昨天晚上我看了我在快打求旋風(Living The Game)紀錄片,記錄了電競選手的心境和生活,一般人玩遊戲只想單純的得到快樂,做為職業選手,就得把遊戲給你的快樂痛苦全部吞下,這就是職業和業餘最大的不同,業餘選手輸掉了,回去繼續上班就好,職業選手無論輸贏,後續的壓力都會接踵而來,只有到成為傳奇的那天,才有機會拋開金錢和壓力,做些自己過去想做卻沒有機會做的事情。

 所以做為一般的咖啡消費者,我認為不必給自己太多的壓力(為自己喝不出來開脫的理由?),單純的享受咖啡就好,多做不同的嘗試,酸或苦,總會找出自己喜歡的味譜。


 這就牽連到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,客人喜歡喝苦的咖啡

 我一開始是很不能接受咖啡苦的。

 在我的學習經驗和個人的觀念中,精品咖啡是在品嘗咖啡酸味的變化,咖啡烘苦是種浪費咖啡的行為,但為了配合市場需求,我也試著去了解把咖啡的苦呈現出好的一面,這算是將咖啡做為兼職後最大的收穫之一,做為職業就要去接受很多自己討厭的東西阿!

 久之就能慢慢歸納出兩種結果,一種就是舌頭已經被商業咖啡喝壞,只對咖啡的苦澀有感覺。一種則是能從咖啡的深焙中,享受炭焙味中帶點果酸的香氣。

 對於深焙多加研究後,深焙其實也不如原先想像中的那麼糟糕,咖啡豆的深烘焙也是門深奧的學問,只能說市面上太多烘壞的深焙(烘到焦黑出油通通是深焙),讓深焙成為苦澀的代名詞,深焙其實是做出完美義式的要素,也是呈現咖啡風味的手法之一。

 回到原點,咖啡的烘焙和器具都是有優劣之分沒有對錯之分,有好的器具固然能幫助我們掌握最佳的烘焙曲線和萃取結果,但終究還是因人而異,依照需求考量設計規劃,不鼓勵追器材,也杜絕名牌迷思!

 

器具都是身外之物,如果有人想要這台 Kalita Nice Cut G ,就帶著預算來找大齊老闆吧(笑)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潛往小琉球找大齊潛水(2024. 4月更新)

2024年 OW課程 $18500/人 包含3天2夜潛水課程,住宿,機車,船票,當然還有潛水咖啡提供的手沖咖啡 每年調漲價格,依付訂當下的金額為主,訂金是$5000/人 小班教學可客製化安排,標準閣樓房住宿可升級民宿雙人房,可加價續住,可加價升級船潛,可加價指定教練一對一 上課的...